李安榮 教授兼主任
出生年日:41年7月25日
出生地:台灣苗栗
學歷
國防醫學院藥學士/
美國密西根大學藥物化學碩士/
美國密西根大學藥物化學博士
經歷
國防醫學院助教、副教授,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院副研究員,美國奧立岡醫學大學生物化學系副研究員
專長
藥物化學,光譜分析,蛋白質化學
本實驗室研究著重於新穎抗炎、抗青光眼、抗氧化及免疫抑制劑之設計與研發,並深入探討 leflunamide 及 baicalein 衍生物之製備,以細胞或動物模式篩選藥物活性。
專利及專書
1. 李安榮:厚朴酚系列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活性,中國大陸專利CN1270168號。
2. 王大鵬、李震東、李安榮、黃文鑫:2-二甲胺酚之製備方法,中華民國專利102417號。
3. 李安榮、黃文鑫、鄒台黎:新編藥物學第三版,永大書局,2001。
4.
個人專業服務
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科技顧問,行政院衛生署原料藥審議小組委員,國防醫學院教評會常務委員,三軍總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委員兼執行秘書,中華民國聯合人體試驗委員會委員,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中藥研究群研究員,中華藥學雜誌副總編輯,藥師高普考典試委員,輔仁大學兼任教授,臨床藥學雜誌總編輯,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濫用藥物檢驗機構認可審議委員會委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百年校慶藥學系校友訪談
專訪人:李安榮主任
一、學經歷
學歷:國防醫學院藥學系五十七期
美國密西根大學藥物化學碩士、博士
經歷:國防醫學院藥學系助教、副教授
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院副研究員
美國奧立岡醫學大學生化學系副研究員
現任:國防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兼系主任、所長
研究領域:非苷強心藥及抗青光眼藥之設計與合成
免疫抑制劑及燒傷治療藥之設計與合成
成就:論文、專利、專書,及二十七年教學經驗
二、為什麼選擇就讀國防醫學院藥學系?
當時同時考上中興大學及國防醫學院藥學系,受到父母親的鼓勵之下,且深為國防醫學院師資、設備均佳所嚮往,畢業後又有優良的專業服務環境,所以就毅然選擇就讀本校,加入國防人的行列。
三、對於未來藥學教育發展有那些規劃?
我在民國八十八年三月接任系務時,就決定將「臨床藥學」與「生技製藥」訂為藥學系未來發展的兩大目標。長官相當支持我的構想,學系同仁也競競業業,共同努力。可惜適逢「精實案」,人事大幅精簡,致使無法聘足預期的師資。緊接著是「精進案」的執行,勢必又需集中精力調整人事。以下是我與學系資深同仁規劃出的藥學系十年發展計畫:
近程(兩年內,民國九一至九二年)
1. 提升SCI文章發表數,年增率10%。
2. 開辦碩士學分班。
3. 開辦藥學在職進修班。
4. 臨床藥學及生技製藥師資培訓。
5. 完成「問題導向學習(PBL)」教學書面作業計劃。
中程(三至五年,民國九三至九五年)
1. 開辦藥學博士班。
2. 成立藥事執業研究所。
3. 增進藥學生物科技教學研究所設備。
4. 辦理學士後Pharmacy Doctor Program。
5. 成立生物藥學研究所。
6. 提昇臨床藥學及生物製藥師資比例分別為15%。
7. 逐年執行PBL主動思考方式教學及網路教學。
遠程(六至十年,民國九六至一百年)
1. 成立老年藥學研究中心
2. 成立藥學育成中心(Pharmaceutical Creation Hatchery Center)
3. 成立藥學院
4. 提昇臨床藥學及生技製藥師資比分別為30%
四、學校教育如何配合臨床藥學的發展?
國外先進國家的藥學教育體系多是獨立學院的型態,大致分為(1)藥物化學;(2)藥理及毒理;(3)藥劑學;及(4)藥事執業等學科,每學科又再分數組,以強調教學及研究重點。國內藥學師資大多分布在藥物化學及藥劑學兩個領域,藥理及毒理學多併入基礎醫學或公共衛生學系。專任藥事執業領域的師資非常缺乏,少有教授投入藥事執業的教學、研究及服務,因此,長久以來,藥學教育和藥事執業脫節情形很嚴重。
在美國,藥師養成教育有兩種體系:五年制的教育係學生畢業後,獲得學士學位;另種六年的教育,畢業後獲得臨床藥學專業學位(Pharm.D.)。若將藥學教育分為三個學識領域:(一)偏重物理化學及製藥之基礎知識;(二) 偏重生物醫學的基礎知識;(三)偏重臨床科學的知識,則1956年美國教育課程在這三方面的比例是80:15:5,而到1989年的臨床藥學專業學位之課程比是10:30:60。目前國內四年制的藥學教育中,此三領域的必修課程的比例大約是60:25:15,顯示臨床藥學課程比例偏低。藥師需在畢業後,要靠自己去學習執業所需的知識。
美國藥學院要求至少需完成1,500小時的實習,同時必須經歷過社區藥局及醫院的住院藥局、門診藥局、藥物資訊室,或行政部門等的訓練。畢業後的住院藥師、研究員訓練,及持續教育,都訂有各種制度及規定,使結訓後的藥師都有一定的執業水準。強制性的持續教育未達到學分數標準者,其藥師執照還會失效。目前國內只要求500小時的實習,其中300小時必須在醫院藥局實習。執業後僅有持續教育的規定,尚未有正式住院藥師及研究員訓練計劃。
因此,我與譚延輝老師在去年共同發表「台灣藥學教育的省思與改革」中已指出,國內藥學教育問題在於:(一)學校教授多從事基礎研究,缺乏與執業界的橫向聯繫;(二)教學多以基礎藥學為導向,缺乏臨床照顧的課程;(三)學生對於執業環境過於生疏,無法體認藥師在社會上的功能及角色;(四)對整體醫療制度的認知不足,缺少與醫療團隊共同進行病患照顧的經驗;(五) 專任藥事執業師資嚴重缺乏;(六)畢業後教育制度不周全。
關於學校教育配合臨床藥學的發展的具體做法,中國藥學會與臨床藥學會已在積極研議中,有多項較可行的方案也各具優缺點。大致而言,新教育體制不論是維持四年制、六年制,或區分研究與專業課程,都有兩個主要概念,即藥師一旦進入執業領域後,需能:(一)具備相同的知識、能力、態度及價值觀;(二)立刻開始執業,亦即初執業的藥師,與服務四十年的資深藥師一樣,具有相同的社會責任,只是執業效率、專業判斷能力,與服務深度不同。
對於藥學教育者而言,要先認同藥事照顧是藥師執業的哲學,也是教育的導向,教育的內容要歸向教育目標。所以教師要建立學生四種基本的認知與能力:(一)觀念上要認同藥師的社會責任;(二)技能上要熟悉專業的基本要求;(三)應用上要整合基礎理論與應用知識;(四)表現上要充分推銷自我,獲得他人的肯定。
五、未來藥師應扮演何種的角色?
藥師處於e世代的醫療環境中,先要確立自己的專業角色,定位在藥商呢?藥事行政?配藥發藥?品管檢驗?還是專業呢?部分學者認為藥師的角色是多方面的,所以大學教育必須是通才,教學不宜過於專業化;也有認為藥學教育需強調他人無法取代的專業知識,因此,藥學養成教育是培養藥師,不是培養科學家,最好不要教基礎的數學公式推算、合成反應機轉、分子圖譜判讀,或死背藥物結構式。如果社會大眾希望藥師盡到專業的目的,則教學必須是培養專業藥師,而不是基礎研發人員。
未來藥師的執業,是從販賣、傳送商品,延伸到提供專業知識,其角色可能是兩者兼為。純為賺錢的商人,會極力推銷產品而忽略了病人的需要,甚至做出為病人打針的行為;若以專業為角色,他會考慮病人實際需要,提供專業服務,例如建立病人的藥歷檔案、審視處方的安全性、監測藥物療效、指導用藥、送藥品到家等,賺取合理的利潤,並從服務中獲得專業尊嚴及信賴。這解釋了在美國進行的一項全民問卷調查,請民眾在十幾種行業中,選出他最信任的專業執業人員,結果排行第一的是「藥師」。
由美國經驗得知,藥師要負起專業的角色,才能在社會上立足。藥師若僅是品管檢驗員、行政人員、配藥者或商人,則隨時會被取代,而喪失在社會上存在的意義。藥師若能體認其專業的使命感,保持敬業的態度,確保大眾獲得安全、有效、經濟的藥物治療,達到明確的治療目標,提昇生活品質,則藥師將受到民眾的尊重與信任,立足點永遠穩固。
六、請對台灣的藥事執業環境作評論。
台灣藥事執業的環境充滿著危機,也充滿著轉機,例如:(一)藥劑生在做藥師的工作;(二)電腦調配機將取代部分藥師的工作;(三)診所聘請藥師而不讓處方箋外流;(四)保險給付不支付藥師專業判斷性服務費,所謂的藥事服務費多是藥局管理費與藥師的薪資,不是真正的專業服務費;(五)現行醫療制度鼓勵多使用醫療資源,而不是減少浪費;(六)教育部不承認Pharm.D.學位,使臨床師資的資審常有爭議;(七)藥師法及藥事法沒有明列藥師的臨床執業功能;(八)民眾誤認為藥師只是藥商;(九)醫師對藥師的臨床功能信心不夠,擔心開立處方權責會被藥師干擾。
為什麼說是轉機呢?因為此時正是藥師自我反省的時刻。在醫療保險體系劇變的前夕,藥師若不能認清楚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,則一定會被取代而消失。其實這時候最該認識清楚的,就是何謂「調劑」?如果調劑只是機械性的憑醫師處方來寫藥物使用方法、數藥片、發藥的話,藥劑生也就夠了,就是經過短期訓練的高中生或「醫生娘」也可勝任,此工作被電腦調配機取代已是時勢所趨。藥師調劑就要將判斷性行為(就像醫師診斷)加入基本調劑工作中,表現出專業的知識、判斷及精神,並教育病患如何使用藥品,使民眾感受到藥師的專業照顧。藥師服務的人生觀雖然還未能達成共識,但他的社會角色是以直接及負責任的態度,確保民眾獲得安全、經濟且有效的藥物治療,以達到明確的治療目標,提昇生活品質。醫師也就有信心將調劑權放手,讓專業藥師來進行藥物的治療。
藥師執業時最基本的專業知識,就是藥物安定性與品質的判斷能力,以及藥理學及治療學知識,例如適應症、適當劑量及用法、藥物交互作用、副作用及使用、儲存時的注意事項等。另外還需判斷正確、合法、合理的處方,查詢病患疾病生理狀況,及判斷適當用藥的專業能力等。藥師要運用這些知識,協助病患選擇非處方藥物,教導正確的服藥,以及處理輕微的藥物問題。再高深的專業知識,包括特殊病人的藥物劑量調整,協助醫師或直接進行藥物治療監測及藥效評估,進行藥物使用狀況的評估及成本控制,以及醫療照顧品質的測量等。
七、現今政府正在提倡生物科技,就在教育方面該朝那方面著手?
生技製藥每年以倍數成長,尤其是「人基因體計劃」(Human Genome Project)即將完成所有人類基因圖解碼,人類終能大致了解「生命之書」的奧秘,加上蛋白質體學(proteomics)之急遽發展,勢將開啟生技製藥的新頁。
傳統製藥都有兩大難題無法克服:(一)來源受限;(二)製劑污染,上述問題目前都可用重組DNA技術解決,生物技術可概分為三類:(一)傳統生物技術:例如歷代相傳的釀酒、醬油製造業;(二)近代生物技術:利用為生物發酵量產抗生素、味精等;(三)創新生物技術:利用基因轉殖、蛋白質工程、組織培養等技術研發新藥。
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以來,生物技術對人類的醫療,不斷有重大進展。生物製藥產品多為蛋白質藥物,其成果主要歸因於重組DNA技術的進步,包括(一) DNA純種繁殖(cloning);(二) 重組DNA純種系(clone)的應用。例如以往治療糖尿病的藥用insulin來源受限於豬牛胰腺,重組DNA技術製出的「人胰島素」(human insulin),為臨床第一個核准的重組DNA藥品。事實上,目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島素,都是由細菌所生產的重組DNA藥品。
國內要提倡生技製藥,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毋庸贅言。前些日子在「藥師週刊」中,讀到一篇成大鄭瑞棠教授發表的文章,內容主要是關於新世紀的藥學教育改革。作者的觀點與我竟有如此相近的看法,就課程改革方面來說,由目前以化學為主的內容,轉以生物為主軸的授課主題。細胞生物學、免疫學、微生物學、生化學、基因工程學、生物技術、細胞培養技術等,都將成為藥學教育的基礎課程,而且,生物晶片的問市,將改變目前的臨床病理檢驗,一滴血液就能測出多項生化及病理的意義;個人保護血中DNA的隱私權亦是重要課題,目前已由聯合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慎研議中。又如未來利用生物晶片(biochips)鑑別肺結核桿菌只需半小時,遠比目前的細菌培養法至少需時三個月快速許多。由此可見,現行的化學檢驗技術將被淘汰,藥學系的學生要學會電泳分析、免疫分析、指印分析、PCR、微陣列分析等技術。因此,「分析化學」的內容將完全更新,藥用植物或生藥學也將由植物組織切片觀察,改由DNA或指印分析為鑑定依據,而且,有效成分的定量將由生物晶片來取代。
目前廣用的化合物藥品中,部分將由生物製劑來取代。讓生物製劑穩定地吸收進到體內去發揮作用,同時「基因轉殖」的發展,將有許多基因改造的動物或細胞可供研究,於是「藥理學」、「臨床藥學」的內容將朝向「分子生物」領域去發展,也有生物晶片配合微陣列分析的協助,不再只是重視毒物的檢測,反而是更積極尋求能夠分解毒物的微生物來處理「環境毒物」。以核廢料為例,研究人員已找到一種可以存活於該毒害環境的微生物,期望能改造這種微生物來分解核廢料。
就授課方式來說,「照單全收」的學習方式,將轉向「主動思考」的啟發式教育,新世紀的網路將更發達,學生自動收集資訊的能力會更強。「網路地球村」很快就會來到,學生自國際學院取得的知識,很可能會超越不主動學習的老師。小組討論將會取代目前的合班上課,針對實用性問題來進行小組討論,推動「問題導向學習(Problem-based Learning; PBL)」教學。
師資來源方面,每個主題宜由專業人員來擔任老師。依照目前的編制,師資絕對無法應付小班的PBL教學,因此,「校際合作」與「產學合作」將是彌補這項缺失的可行方案。企業界集資來推展生物科技,大學的人才將因高薪挖角而流向產界,故有人預測未來的生物科技會由企業界主導,因此,邀請服務於企業或醫院的專家來協助教學,將是可行之道。
教育學程方面,在新世紀可能會有相當的調整。高中畢業後,再研修五年課程,加上一年實習,或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生,再接受藥學教育,完成後授與藥學專業學位的資格,可用於較短年限,培育出專業的藥學研究人才,專供研發而不從事臨床服務,不必參加實習,也無需藥師執照。因此,藥學系同學可依所好,來決定各自要走的方向。
八、最後能否簡單描述未來藥學科技的展望?
由於電腦及自動化儀器之應用,以及反應試劑及接觸劑之改良,使化學反應能在接近常溫及常壓下,應用組合化學合成法(combinatorial chemical synthesis)於短時間內,合成為數眾多具有特定產效基團(pharmacophor)之同系分子庫,供特定標的之受體(receptor)或酵素之活性部位作用,選取近乎預設目標之藥物,使開發新藥速度將十分快速,且可獲致近乎理想的新藥。
由於分子生物學之進步,對於基因缺憾所引起之疾病,將有可能應用適當之生物技術獲得新藥。例如設計特定之antisense, 以抑制該特定疾病有關蛋白質之合成,以及以融合瘤技術(hybridoma technology)製得之單株抗體(monoclonal antibodies; MoAb),是超高感受性融合免疫系統衍生之蛋白質,可辨認專一抗原,用於實驗診斷。DNA晶片是利用DNA與寡核苷酸陣列(oligonucleotide array)雜交(hybridization)(即互補結合),而定出此DNA序列,用於新藥開發、法醫鑑定、基因資料庫、遺傳疾病診斷及血液篩檢等,可說是潛力無窮。新近發現之終端酶(telomerase)可不斷延長端粒(telomere),以保護DNA的末端部分,細胞也就不停分裂而不終止,產生一代代的子細胞而不發生死亡,此種發展已引起全世界各國的注意。又如以重組DNA技術,將新的基因注入人體,以治療遺傳疾病,就是基因療法(gene therapy)。美國在1990年首次進行基因療法,對象為患有腺苷脫胺酶(adenosine deaminase; ADA)基因缺陷的病童。此類病患有嚴重的免疫缺陷,因此對細菌毫無抵抗力,必需無菌隔離。研究者以小鼠的反轉錄酶病毒(retrovirus)為載體,注入帶有正常ADA到病患體內,使免疫淋巴細胞發揮作用,病患終於不必無菌隔離,至今已逾十年。基因療法也用於其他罕見的遺傳疾病,例如家族性LDL受體基因缺陷引起的高膽固醇血症、老年痴呆、帕金森氏病、癌症等,此種發展現亦已漸露曙光。
生物科技與基因資訊的快速進步,將在新世紀帶給人類更有效的新藥,更精確的診斷技術,及更具潛力的醫療方向,此種由重組DNA帶動的後基因體時代關鍵性生技製藥技術,勢將改寫醫療史新頁。
總之,發展藥學科學的終極目的,在於營造良好的生活品質,享受高品質的生命。
採訪人:謝文正、王嘉宏 (P85)
p57李安榮